2018年学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统领,以实施“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年”为抓手,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力争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创优良学风、优质服务,优质管理,努力写好提升我校学生工作质量的“奋进之笔”。
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
1.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线。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组建辅导员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精心策划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深化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组织“习近平教育思想学悟行”“学习进行时”“行动进行时”系列宣传,引导学生学习青年习近平,感受人民领袖非凡魅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拥戴核心,紧紧跟随领袖。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开展“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新时代为梦想而奋进”等活动,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成才报国跟党走的志向。继续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颁奖大会、誓师仪式等活动。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开展“复兴梦、我的梦”“学生青年访谈”等主题活动。在春、秋季开学集中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开展以“重走改革开放路,砥砺爱国奋斗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到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增才干,构建“品牌+项目+活动”的实践模式,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坚持学有先进、学有榜样,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举办2018年度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你的青春我作伴”师生报告会。培育和选推“苏州科技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积极参评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3.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引领。高度重视网络思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建设。学生工作条线要善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同步推进微博、微信建设,构建大学生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媒体矩阵,吸引教学名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秀辅导员、学生骨干进网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着眼优化内容供给,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两会、“七一”“十一”等重大主题宣传和契机做好网上思想引领工作。进一步运用网络直播互动等手段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4.深入开展思想动态调查,防范和抵制宗教势力渗透。定期进行大学生思想动态收集、研判、反馈,重点情况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前掌握,及时做出工作安排。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和分析研判。重大活动、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等重要节点,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认真落实辅导员进课堂、进食堂、进宿舍、进社团,要求班主任参加学生班级活动。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在全体学生中加强“两个不得”“六个严禁”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教育。
5.大力提高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能力水平。坚持“三个遵循”,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实在行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与渗透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坚持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增强“宋妈妈工作室”等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培育力度,塑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政工作品牌。扶持成立校园学生调查类专业社团,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科学开展校园生活和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发挥好辅导员理论研究组作用,开展课题申报和成果评选工作。
二、加强学风建设,推进学生管理服务质量再上台阶
1.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制,推进学风建设。要以钉钉子精神,强力推进2018年学风建设。要认真查摆学风存在的痼疾、顽疾,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推进学风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重点围绕“三个工程”、“两个计划”,学校相关部门、学生工作条线、任课教师等要明确任务分工,制定责任清单,细化工作举措,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切实推动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格局。认真实行学分预警,强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推进落实联系家长制度。做好考研激励和服务工作,营造浓厚的考研升学的氛围。强化早、晚自习、课堂纪律、文明督查等工作实效。加强考风考纪宣传和教育力度,对违规违纪学生及时严肃处理。
2.坚持依法管理,实施精准服务。以实施“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年”为抓手,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努力实现管理服务“零投诉、零差错、零容忍”。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继续开展2018年《学生手册》修订工作,组织师生学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有法可依、有章必循意识。坚持学生工作周报制度,每周一上午各学院反馈学生动态。继续做好一年一度本科生综合测评和评奖评优工作,做好大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投保和理赔工作,加强程序监管与信息公示。抓好文明养成教育,加强班级管理和班风建设,举办学生干部领导力培训班及班团一体化论坛。组织开展优良班风创建活动,举办先进班集体申报答辩会,展示标兵班级。
3.加强安全教育和联动,维护校园稳定。优化校园安全联动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处置程序,畅通与保卫、公安、学院、学生安全信息渠道,准确掌握学生动态,着力防范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升级优化管理与服务,做好毕业生离校和新生报到各项工作。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少数民族学生中间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质量。进一步完善系统智能化,与学校信息门户系统、教务系统等对接,减少系统人工同步的环节。加强培训、明确责任,对奥蓝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进行梳理,形成“常用工作”查询手册;奥蓝使用情况加入年终考核,每月对奥蓝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公布;院级用户对学院信息负全责,确保院级数据的准确;继续规范网站建设,提高学生工作信息化水平。推进学生素描平台建设。
三、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力度,稳步提高生源质量
1.进一步扩大本科招生宣传效应。推动学校招生宣传从省内扩展到省外,在计划量大、生源较多的外省适当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省内从现有“撒网”宣传的基础上,稳步开展“驻点”宣传,强化招生宣传的长效性。要继续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尤其注重在学校网站和微信平台上做好信息宣传。注重发挥二级学院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二级学院微信平台建设,提高报考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度。
2.科学合理设置招生计划。充分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学校自身办学需要,最大程度从吸引优秀生源的角度,科学合理设置在各地的招生计划。继续做好包括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计划的安排,在保障学校在选拔出优秀人才的同时,确保每个招生计划都能有效使用,实现招生工作“颗粒归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安排好“协作计划”和“定向计划”,保证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
3.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的“六不准、十严禁、二十六个不得”。严格遵守国家和各省的招生管理制度,坚决做到把制度规定作为开展招生工作的红线和底线,杜绝制度外招生。不断提高招生录取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公开共享、程序流程杜绝招生录取工作的廉政风险。针对学校“专转本”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等特殊类型的招生,严格制定各项招生工作的实施方案,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开和公正。
四、定位高端引领,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1.提升就创业指导的实效性。积极推进就创业指导课程规范化建设,开展多层次就创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大各院系间指导课程评比交流。继续开展“就业创业百日系列活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月活动”,积极举办2019届师范生等相关专业进行行业考证培训讲座,举办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银行招考等专题培训讲座。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继续组织毕业生参加“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 鼓励毕业生投身新农村建设,推动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对毕业防范“培训贷”、求职陷阱、传销等不法行为的宣传教育。
2.构建类型多元的校园招聘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校园招聘的质量和层次,定期举办综合性校园招聘会,结合学院特色、专业需求,举办行业类、专业类招聘会,积极对接大中型优质企业举办专场宣讲招聘会,分类分层举办各类地区专场、兼职实习生专场等校园招聘会,鼓励校院互动、院系联动举办校园招聘会。主动对接省招就和各地人社部门,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校外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招聘会。
3.深化校企政合作拓展就业市场。加强校企政合作,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外延,着力提高用人单位的质量。主动加强与各级区域就业联盟和各行业就业联盟的交流,加强与政府部门、人才市场等政府组织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和整合,积极与大企、名企、优企、校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稳定就业夯实基础。进一步规范就业基地建设,提高就业基地的质量,着重考量就业基地在吸纳学生实习、就业中的作用。
4. 实现“互联网+就业”精准对接。通过就业网站、手机APP、QQ群、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智能化供需匹配和就业服务个性化、信息化、精准化。将就业日常工作纳入工作考核之中,注重就业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强调过程控制、结果统计和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依据。通过就业平台,加强对各学院、各招聘单位等就业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努力引导就业市场与毕业生主体的有效对接。
五、扶贫励志并重,完善资助育人服务体系
1.做好助困基础工作,完善精准认定体系。健全学生资助管理制度,提高资助帮扶的精准性,依托大数据平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加强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的强度和有效度。完善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信息档案,建立建档立卡、孤儿、残疾、少数民族等各类重点帮扶对象信息库,确保资助工作的源头公平。
2.实施精准资助帮扶,构建“六位一体”帮扶体系。完善资助帮扶渠道,构建“奖、助、贷、勤、补、减”六位一体帮扶体系。认真做好国家、学校、社会各类资助帮扶的评审、发放及后续管理工作。积极拓展社会资助渠道、创新资助方式,新增校级社会或个人资助 2-3 项。加强银校合作,确保应贷尽贷;优化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加大岗位的督察力度;做好临时困难学生补助发放以及建档立卡、孤儿、残疾学生等专项学费减免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3.创新主题教育模式,提高资助育人实效。继续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月、“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等系列活动,加强大学生励志、诚信、感恩意识的培育,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生经济和精神的“双脱困”。降低贷款逾期率和学费欠费率。创新工作机制,多渠道开展资助政策宣传。通过典型人物选树、组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宣讲团、选聘“国奖宣传大使”、微电影创作、感恩教育演讲、书法篆刻征集等方式,加大资助育人的实效宣传。
六、引导服务结合,优化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扎实开展常规工作,春季继续做好重点、焦点学生的心理跟踪摸排工作,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季”的系列活动。秋季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心理随访工作、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讲座等工作。做好日常个体心理咨询、开设公选课,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编写,心理健康知识的多途径多形式宣传等工作。坚持危机预防体系运行和相关工作的开展,及时指导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做好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加强队伍素质提升。认真开展外派培训、素质拓展、专业讲座、专题小组活动等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努力提升培训成效。组织学生骨干团体辅导、工作能力交流等学习培训活动。支持学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活动。根据我校2018人才培养方案“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生课外学分的途径和形式。继续做好示范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七、聚焦主责主业,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以及《苏州科技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苏科委2017[138]号),落实选配聘用机制,按照师生比 1:200 左右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提供基本人员保障。明确辅导员以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为首的九大工作职责,实施“三个一百”计划,促使辅导员聚焦主职主业。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机制,修订完善《苏州科技大学优秀辅导员评比条例》,实现考核指标科学化、实效化。努力开拓辅导员进修渠道,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实施“双挂职计划”,促进辅导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争取在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上实现新突破。
2.继续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制定实施2018年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辅导员能力培训。开展专题报告、讲座培训、集中讨论、自主学习,形成长效制度和浓厚氛围,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辅导员队伍中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组织安排辅导员分期分批参加校内外培训项目,每一名专职辅导员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每年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内在岗培训。新任辅导员要参加不少于40个学时(含辅导员基地入职培训)的岗前培训。加强相关政策条令学习与解读工作,修订《苏州科技大学辅导员工作制度汇编》。认真组织开展校内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辅导员学生辨识度测试、优秀学生工作论文评比、优秀案例评比等工作,以赛代练夯实职业基本功。
3.推动辅导员进行学术研究和学历提升。继续设立校科研基金项目辅导员专项,逐步加大项目经费支持力度。提供切实指导和服务,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辅导员专项。支持辅导员专项研究工作组开展研究活动,促进形成一批具有推广和示范意义的研究成果。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开展业务进修。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2018年3月15日